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兼具双平台亮点的阿图柯 能否成为提振合资品牌电动化的信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3-21





由广汽集团和三菱汽车联合开发的纯电SUV阿图柯,即将于本月底正式上市。阿图柯集成了广汽三菱专业制造工艺、三菱汽车全球化设计语言以及广汽集团新能源先进技术,也是广汽三菱电动化进程的开山之作。那么阿图柯的竞争力到底如何?为什么说它出道即C位?来,一起盘它!

亮点一:超前沿外观 辨识度极高

三菱全新前沿的家族式设计语音“DynamicShield”(动感护盾)就运用在了阿图柯身上,将“护盾”安全、保护的精神传递给消费者。整体来看,它兼顾EV未来感的同时还保持着三菱家族的运动基因。特别是跳出新能源车型设计内卷的加宽格栅的运动前脸,以及分体式大灯设计等,为阿图柯带来了极高的辨识度。事实上,征战达喀尔拉力赛多年并拿下多项冠军的三菱,对于SUV的设计一直走着硬派坚实的风格,这也是阿图柯区别于其它新能源车型的一点。

img_6551968366237bccd51fcb.png

一句话点评:“世人皆醉我独醒”——即便是广汽三菱首款合资纯电车型,阿图柯的外观设计也没有盲从,而是坚守了作为一辆SUV该有的硬派模样。

亮点二:超高智能化 名副其实智慧座舱

作为广汽三菱首款合资纯电车型,阿图柯无疑是三菱汽车有史以来科技感超强的一款车。配备了双12.3英寸液晶屏、AR实景在线导航、360°全景泊车影像、L2级的驾驶辅助功能、OTA远程升级、智能新风系统等等。可以说,阿图柯丰富的科技配置以及智能化程度,在同级别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存在。再加上触屏的反应速度极快,语音控制能精准识别不同座位上的指令,车舱内小憩模式与暴雨模式随意切换,一秒变新舱等等细节加持,这也是阿图柯在合资品牌车型中比较亮眼的存在。

一句话点评:“是该重新认识我了”——散发智能科技感魅力的阿图柯势必将带给消费者一个全新的广汽三菱印象。

亮点三:空间超宽敞舒适 同级别领先水平

虽然阿图柯定位为紧凑级SUV,但是它的尺寸已经妥妥达到中型SUV的水平——长宽高为4630mmx1920mmx1728mm,轴距达到了2830mm。与大众ID.4X、大众ID.4CROZZ、宋PLUSEV车型相较,阿图柯在车宽、车高和轴距数据上都是处于领跑位置。越级车身尺寸+纯电平台布局,让阿图柯在空间上具有超高优势,加上其近66%的套内面积,乘坐空间、储物空间同级别难有对手。

一句话点评:“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用20万元出头紧凑级SUV的价格享受A+级SUV的空间,阿图柯这波操作很种草啊!

亮点四:超高质感 合资纯电SUV中拔尖

三菱作为百年大厂,在品控方面一直很优秀。虽然一直走小众路线,但三菱出品的车型几乎均是“神车”,比如说帕杰罗、EVO、欧蓝德等等。其背后都离不开高品质的支撑,这种品质感也在阿图柯上得到延续——拥有媲美豪车品牌如捷豹、特斯拉(ModelY)等级别的铝合金底盘;日本电产“三合一”电驱;还提供“首任车主不限年限/里程”的电池组质保服务等等。三菱的高品质制造优势,无疑为阿图柯增添了品质保障。

一句话点评:“追求质感才是王道”——当科技在逐渐缩小车型间续航、加速等差距时,唯有品质才是制胜法宝,阿图柯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亮点五:纯电属性 油车操控质感

基于三菱基因和广汽集团在新能源造车上的优势,阿图柯既拥有豪车级别的高性能运动底盘调教,也拥有成熟的三电系统。特别是GEP2.0铝合金纯电专属平台独有的50:50车重配比,以及五种驾驶模式等,为阿图柯带来不输油车的酣畅淋漓的驾驶体验。此外,阿图柯拥有超128处减振降噪材料设计,行车静谧性得到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官方给出的CLTC续航里程是520公里。相比于其他测试标准,CLTC由于测试项目更贴合实际,阿图柯的真实续航也不会比那些NEDC续航标注550公里甚至更高的车型差。

一句话点评:“深入骨髓的驾控天赋”——不要忘了,在驾控领域,三菱是绝对的种子选手。

1917年,三菱研发了第一辆车“三菱A型”,成为了日本首部量产车型。百年后的2022年,三菱又迎来了划时代的触电之作阿图柯。延续了三菱百年品质的首款纯电A+级SUV阿图柯,显然被寄予厚望。为了更好吸引市场和消费者,广汽三菱发布了一系列优惠的上市促销政策,如消费者注重的终身三电质保权、终身免保权、终身畅享权、差价返还权、“0”虑购车权等。期待这款在合资赛道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阿图柯,能在上市后,再续三菱神话,给广大用户一个全新的新能源用车体验。



  转自:证券日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