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北交所新股赚钱效应点燃投资者热情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11-16





  11月15日,北交所首秀全市场瞩目,10只新股首日平均涨幅199.81%。记者从多家券商了解到,在亮眼的新股赚钱效应带动下,投资者的热情也被点燃,券商接到的咨询量激增。

  客户首日咨询量激增

  “今天很多客户来询问,北交所热度确实上去了。大家主要关注点在于北交所的账户如何开通,新股怎么打。客户有的是线上咨询,近的就来现场问问。”据上海某中型券商一营业部经理介绍,尽管他们公司北交所开通率早就达到了50%,但还是络绎不绝地有客户来询问。“股票的市场波动还是非常大的,现场的客户都很兴奋。有中了新股的客户错过了最高卖点,在现场直拍大腿。”

  由于10只新股表现突出,多位券商经纪业务人士表示上午接到的咨询量激增,一些原本不太关注北交所投资机会的客户,也纷纷询问如何开户与打新。某中型券商广西一营业部经理告诉记者,“非常多的客户来咨询北交所开市交易会对市场有什么影响,希望了解北交所给市场带来什么新的机会。”

  “10只新股在开市后大幅上涨触发临停机制,投资者对于临时停牌机制交易规则、复牌有效竞价范围、申报规则等问题咨询量迅速上升;同时因新股表现强势,投资者迫切需要了解后续北交所新股发行时间及数量。”国泰君安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今日客户对北交所关注度很高,尤其是对10只新股的优异表现反响较强烈。”据东海证券经纪业务总部负责人介绍,目前投资者反馈和询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北交所权限开通、北交所股票行情揭示、北交所股票交易规则等方面。另外,很多客户对于如何在各应用终端中查看行情,如何进行北交所股票交易、申购新股等操作仍然不是十分明了。

  国金证券客服负责人也表示,“投资者对北交所相关业务的咨询量有明显增加。”

  据国泰君安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已发布的交易规则之外,投资者还较为关注北交所何时出台行情指数;另外,还有投资者询问北交所股票市值是否计入A股申购额度、是否考虑纳入融资融券范围等问题。

  投资者需理性对待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康崇利表示,短期来看,北交所新股首日行情有望延续。一是因为北交所上市首日股票不设涨跌幅,有望提升投资者的交易热情;二是北交所新股开市首日行情较好,在赚钱效应影响下,未来有望吸引增量投资者参与北交所交易;三是首次上市的10只股票发行市盈率约22倍,平均估值较低,未来新股上市的估值大概率与第一批相近,上市后将迎来估值修复。

  不过,也有机构提到,打新并非稳赚不陪,需要投资者更加理性对待。

  海通证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北交所新上市企业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存在一定的破发风险。不同于沪深交易所的市值申购,北交所实行全额资金申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行风险。

  “由于北交所新增投资者200多万,流动性大幅改善。首日涨幅高受流动性影响较大。北交所打新是全额资金申购,需要注意资金准备以及防范破发风险。”沪上某大型券商的新股策略研究人士说。

  成交量有望逐步放大

  不过,尽管新股表现亮眼,但由精选层平移的股票有超八成在首日下跌。

  据康崇利分析:“北交所开市表现分化,新股高开高走,老股表现相对低迷,符合此前预期。新股高开高走主要受资金追捧,叠加部分新股估值较低,迎来修复行情。老股板块在北交所设立消息公布后均有较大涨幅,今日下跌应是部分获利资金出局。”

  从成交额来看,昨日北交所全日成交额达到95.76亿元,有24只股票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北交所所有股票中,成交额最高的是贝特瑞,全天成交达6.93亿元;其次是N大地、N晶赛,成交额分别达到5.86亿元、5.14亿元。

  从换手率来看,10只新股的换手率均高于40%,在当日北交所股票换手率排行包揽前十,其中4只换手率高于70%。

  “相对于科创板和创业板,北交所公司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但流通股占比较高。”康崇利表示,目前北交所与科创板投资门槛一致,预计可参与北交所交易的投资者超过400万户,另外北交所上市门槛相对较低,后续规模有望迅速扩张。随着后续北交所逐步扩容,叠加近期多只北交所主题公募基金发布带来增量资金入场,北交所交易量有望逐步放大。

  国泰君安策略陈显顺团队分析,短期北交所开闸对沪深两市提振效应大于资金分流效应。长期看,北交所开市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直接融资比例的提升,高质量发展将迎来新阶段。



  转自: 证券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