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控制权可能变更 江化微即将引入新股东 业绩几乎原地踏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1-11-17





  江化微(603078.SH)控股股东计划转让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份,由此可能引发控制权变更。自上市以来,该公司的业绩几乎原地踏步,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在净利润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其货币资金也大幅下降。


  货币资金大幅下降 即将引入新股东


  11月16日晚间,江化微发布公告,该公司于2021年11月16日收到了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殷福华先生的通知,其正在筹划股份转让事宜,拟向淄博星恒途松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恒途松)协议转让部分公司股份,同时筹划向淄博星恒途松控股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上述事项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权变更,尚需经有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批准(如需),非公开发行股票尚需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


20211117110551861.jpg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殷福华持有上市公司股份5060万,持股比例为25.82%。


  天眼查显示,星恒途松成立于2021年9月24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引进一家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公司作为其股东,江化微意欲何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该公司拥有货币资金3.5亿元,同比减少了36.02%;同期应收账款余额为2.6亿元,同比增长了39.88%。


  半年报显示,星恒途松主营业务为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配套试剂等湿电子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湿电子化学品是微电子、光电子湿法工艺制程中使用的各种电子化工材料,其核心要素是超净、高纯及功能性,因而它对原料、纯化方法、配方工艺、容器、生产设备、环境控制、测试和运输设备等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湿电子化学品是对使用于湿法工艺的“电子级试剂”“超净高纯化学试剂”的更为合理准确的表达。国内的超净高纯试剂,在国际上通称为工艺化学品(ProcessChemicals),美国、欧洲和我国台湾地区称为湿化学品(WetChemicals)。在SEMI(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对世界半导体制造用主要材料的销售市场规模统计,把用于半导体制造的湿电子化学品专门提出,作为一类重要的半导体用电子材料的门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其配套的电子化学品的全球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成为化工行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预计,到2020年,我国湿电子化学品市场规模将超过105亿元,需求量将达到147.04万吨,未来几年将维持两位数的增速。


  目前,星恒途松生产的湿电子化学品主要适用于平板显示、半导体及LED、光伏太阳能以及锂电池、光磁等电子元器件微细加工的清洗、光刻、显影、蚀刻、去膜、掺杂等制造工艺过程。


  2020年该公司有55.1%的收入来自显示面板,38.7%的收入来自半导体芯片,6.2%的收入来自太阳能电池。如果按产品划分,该公司有55.6%的收入来自超净高纯试剂,有44.2%的收入来自光刻胶配套试剂。


  业绩原地踏步 新项目投产能否带来业绩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江化微实现营业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了32.13%;实现扣非前和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2781万元和2666万元,同比分别减少了34.8%和30.4%。由此可见,在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其净利润却大幅下降。


  2017年4月份,江化微登陆A股市场,此后几年该公司的业绩几乎原地踏步。从2017年至2020年,该公司的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0.47亿元、0.33亿元、0.32亿元和0.49亿元。


  据智研咨询数据,2020年湿电子化学品全球市场规模达50.84亿美元,国内达100.62亿元。全球湿电子化学品市场主要被欧美及日本企业掌控,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数据,2018年欧美传统超净高纯试剂企业占据33%的市场份额,日本企业占27%,剩余由韩国、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所占据。平板显示G6、G8线及半导体8寸以上线国产替代率仅10%,国产替代空间较大,在国内半导体以及面板企业愈发重视供应链安全背景下,国内材料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江化微的江阴基地3.5万吨新产能于2020年年底投产,产品覆盖平板显示、半导体、光伏等全领域。四川基地6万吨已投料试生产,主要面向西南地区面板客户。镇江基地一期5.8万吨新产能有望在2021年底前投产,产品升级为主要面向半导体行业的G4-G5产品。


  今年前三季度,江化微的研发费用为2645万元,同比增长了36.8%。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