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券源拓宽激发融券业务活力 市场竞争格局或重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12-13





  与高达万亿元规模的融资业务相比,A股市场融券业务发展相对滞后。截至12月9日,沪深两市融券余额为1198亿元,融资余额为17225亿元。

  随着券源供给增加及券商创设券源流通平台,这一不平衡局面正逐步改善。近日,保险资金获准参与证券出借业务,有望进一步拓宽券源渠道,激活券商融券业务。

  “保险机构获准参与证券出借业务为券商带来了一个全新、巨大的业务机会。”受访券商人士认为,在保险机构的争揽上,谁更主动、谁动作更快、谁资源协调能力更强,谁就能抢得先机,为融券业务快速发展添加更多“燃料”。

  券源供给显著增加

  国内融资融券业务自2010年开闸以来一直长期处于融资强、融券弱的不平衡状态。究其原因,券源供给不足是影响较大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券源供给显著增加,融券业务迎来发展新机遇:一是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积极性自2020年3月初开始提高;二是QFII新规于2020年11月初生效,QFII转融通出借增多;三是上市公司股东主动提供转融通证券出借较多;四是保险资金获准参与证券出借业务,进一步扩大了券源供给。

  相较公募、私募等机构,保险资金的投资时限更长,其持有的底仓资产可支持更长的出借期限,也容易获得更多融券客户的青睐。

  长江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同为集中授信模式的日本,保险资金是最为主要的证券出借方。结合海外市场经验,保险资金获准参与证券出借,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券源供给,促进证券出借业务市场化。

  广发证券表示,保险资金的转融通出借业务对于券商是又一片蓝海。随着券源的丰富和完善,融券相关的投资策略的券源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进而依据新的券源特征衍生出更多投资策略,也有利于券商为有融券需求的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目前已与几家大型及中型保险机构总部进行了一对一沟通,保险资金参与出借证券后,将进一步丰富公司的券源供给。”招商证券融资融券业务负责人说。

  业务竞争格局或生变

  融券业务的行业集中度高,头部券商优势突出。券源拓宽,是否将改变存量的融券业务生态,搅动行业的竞争格局?

  华泰证券融资融券业务负责人认为,保险资金通过约定申报参与境内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时,对于借券券商的净资产和分类评级有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业务向头部机构集中。

  “集中并不代表垄断,保险资金作为新的参与方,有助于改善存量的融券业务生态格局,吸引更多融券客户参与,提高整体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该负责人说。

  天风证券零售业务总监、信用业务部总经理、私人财富部总经理贾国梁表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融券业务已形成了寡头竞争格局,业务集中度显著高于融资。保险资金进入后有利于中型券商弯道超车,打破头部券商对券源的垄断格局。

  “目前,国内的证券借贷业务规模仍处于起步阶段,融券业务总体规模较小,发展空间很大。”广发证券表示,保险资金参与转融通业务将进一步丰富证券出借主体、充实券源供给,为券商开展相关业务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为下游融券客户提供种类更多、体量更大的券源。未来,如何利用好保险资金等证券出借的券源,满足下游融券客户的需求,将是各家券商新的课题。

  平台运营、券池管理能力是关键

  融券业务是考验券商综合竞争力和各业务条线协作能力的一项业务。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券商如何“各显身手”抢占融券市场份额?

  长江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券商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两个方面:拓展出借方数量和提高券源使用效率。拓展出借方数量方面,长江证券依托实力强大的卖方研究平台和机构销售体系,和公募和私募机构广泛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品种丰富、覆盖广阔的机构券源。提高券源使用效率方面,长江证券已上线自主约券系统和自主借券系统。

  在华泰证券融资融券业务负责人看来,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平台运营能力、客户开拓能力和券池管理能力。其中,平台运营能力方面,华泰证券“融券通”平台目前注册用户已达1万人,累计委托金额突破5000亿元,累计成交金额突破1800亿元,融券余额峰值突破300亿元。

  招商证券融资融券部负责人更强调“协同能力”的重要性。据他介绍,招商证券在券源问题上,一方面依托股东背景,集团内部各业务板块可协同参与到出借业务。另一方面,招商证券与市场各出借主体维护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券源储备丰富,能帮助出借客户更快匹配到券源需求方。

  广发证券表示,构建融券业务核心竞争力对券商的综合实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券商与众多券源机构拥有广泛的合作和互动、获得丰富的券源,也要求券商具备服务融券终端客户的能力、融券运营能力,更要求券商在融券业务上投入较大的IT资源。



  转自: 上海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