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要体现“令”的威严和执行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1-24





  从10年前出现,之后每年都会被人关注热议的词——“限塑令”,这几天又热了起来。这主要是因为,2018年是“限塑令”实施10周年,赶在这个时间节点,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的消息,回顾“限塑令”10年得失,邀请社会各界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见建议,引起社会关注。
xianshu
(图片来源:互联网)
  从这几天及之前民众对“限塑令”的热议内容看,绝大多数人是支持限塑的,并希望尽快收到成效。不过,回顾我国限塑这10年,应该说该政策的效果与民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距离。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在“限塑令”施行之初的2008年,中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就高达30亿个,其中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亿个。而10年之后,买菜大量使用免费塑料袋等老问题仍在继续,而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也给中国的白色垃圾治理之路带来了新的困扰。根据媒体此前披露的数据,2016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
 
  对此,清华大学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王洪涛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塑料袋两毛钱”的“限塑”措施已经不能有效遏制白色垃圾的“野蛮生长”。加之快递、外卖等大量塑消耗料袋的新业态的发展,对白色垃圾的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新的限塑措施势在必行。从另一个角度说,呼唤新的“限塑令”,也意味着旧的“限塑令”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一“退”,自然是有些尴尬的。虽然不能如一些网友所说,实施了10年的“限塑令”早已“名存实亡”,但其政策效能不足、处罚威慑低、监管不力等情况确实存在,而该政策缺少对新业态的预判,也暴露出政策设计落后于现实发展的问题。事实上,“限塑令”真正该反思的地方,是政策制定之初的逻辑起点就有一些偏差。“限塑令”是基于“谁使用谁买单”的原则,从需求端发力以求达到“限”的目的,但目前市场和消费者已经渐渐对这种调节杠杆产生麻木心理。大多数消费者都不在乎为使用方便的塑料袋或餐盒额外付出两三角钱的代价;而商家为了揽客也不想在这点小钱上抠门儿,愿意为消费者“免费”提供。双方你情我愿,达成默契,就让“限塑令”慢慢变为“卖塑令”,并最终沦为一纸空文。
 
  除非将使用费用提高到消费者难以承受的高度,否则,只盯着通过价格调节“需求”的方向做文章,是不会有多少现实成效的。这时候,把关注点放在供给侧,或许能找到办法。有人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塑料袋、塑料盒总量逐年缩减方案,从源头上对生产企业限产甚至停产,并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强力措施,抓好监管,以扭转用户对塑料包装的依赖。与此同时,在远景上,呼唤材料科学加紧发力,尽快研制出可市场化、商业化的环保替代品。
 
  据发改委人士透露,目前该委正在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文件,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对不同生产、生活、消费等情形中使用的塑料制品,分领域、分品类提出政策措施。这个思路比之前单纯走市场调节的路显然要更成熟合理。不得不指出的是,或许正是考虑到过去“限塑令”本身的不成熟,有的监管部门在执行层面也做不到位。执行不到位,这意味着市场监管并不具威慑力,或者监管根本就是走过场,必然会给商家和消费者释放错误信号:“限塑令”也就那么回事。这当然是教训。所以,如果新的“限塑令”出台,不管内容如何,在执行上必须动真格。要令出必行,真正体现出“令”的威严和执行力。(胡立彪)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落实“限塑令”亟须疏堵并举

    落实“限塑令”亟须疏堵并举

    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 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然而,媒体记者在多地调研时发现,已施行9年的“限塑...
    2017-09-22
  • 提高最低工资还需强化执行力

    提高最低工资还需强化执行力

    今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数量较去年有了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已有17个地区公布了2017年最低工资标准。其中,上海、深圳、天津、北京的月最低工资标准≥2000元。数据显示,2016年只有9个地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2017-10-19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