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应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9-23





  “只有不断地提升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与国际知名品牌竞争,才能不害怕、不担心补贴退坡后企业陷入亏损。”
 
  数据显示,7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仅为8万辆,同比下降了4.7%。虽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整个乘用车市场发生较大变化、乘用车产销都出现一定幅度下降有关。但是,新能源汽车出现的问题,显然与传统燃油车有较大的不同。因为,燃油车除了市场本身的原因之外,与汽油政策调整、对燃油汽车排放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等也有密切关系。而新能源汽车关键在自身,补贴退坡以后,如何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何才能让新能源汽车更受消费者欢迎。
 
  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比较“红火”的实际情况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补贴很高,靠补贴打动消费者。随着补贴退坡,不仅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减弱,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吸引力也明显减弱。特别是先期购买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在汽车电池效率不断降低、使用时间越来越短、充电次数越来越多、很多已经无法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如果更换电池,就要付出较高的代价,这导致少量客户放弃使用新能源汽车,也让一些原本计划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犹豫不决,甚至放弃购买的计划。
 
  一边是补贴退坡,一边是消费者的观望情绪加重,新能源汽车下一步的目标在哪,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哪,是非常重要而现实的问题。虽然在政策退坡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市场化意识增强了,多数企业已经不再把目标锁定在依靠补贴过日子,而是强化了自我革新、自我革命意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在技术方面,没有新的突破和提升,就导致新能源汽车的内在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补贴退坡多少,利润就减多少,有的则在补贴退坡中,直接进入了亏损行列。
 
  这也意味着,如果新能源汽车企业没有根本性改革,拿不出具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特别是在电池方面,如果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与燃油车基本相同的体验,要想让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增强,让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盈利水平提升,难度相当大。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仅是企业能否生存的需要,也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够逐步占领市场的需要。
 
  眼下,国内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汽车生产企业正积极与国外生产和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合作,但是,最令人担心的其实是陷入传统燃油车与国外汽车生产企业合作的陷阱,市场被外资或合资企业占领,中国汽车企业则继续扮演房东的角色,没有技术话语权,没有研发能力话语权。最终,市场被瓜分完了,汽车企业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仍然没有任何变化。
 
  所以,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加强与外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机构等的合作是重要的,但提高自身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只有不断地提升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与国际知名品牌竞争,才能不害怕、不担心补贴退坡后企业陷入亏损。
 
  就当下的技术能力来看,造汽车不难,造好汽车很难,尤其造好的新能源汽车更难。对此,新能源汽车企业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良好的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市场、适应政策调整、适应各类竞争。
 
  转自:国际金融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新能源车不妨转换“换电”思路

    新能源车不妨转换“换电”思路

    绿色、环保、不限行,是人们对新能源汽车优越性最直接的感受。不过,在新能源车普及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瓶颈。其中,续航时间短、充电时间长、充电设备少,制约了新能源车作为常规交通工具的通用性。
    2019-04-18
  • 理性看待新能源车企业绩下滑

    理性看待新能源车企业绩下滑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各领域带来深刻影响,部分行业损失惨重。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难“置身事外”,零部件供应短缺、消费需求下降、市场不景气,新能源车企产销量下降在所难免。
    2020-09-10
  • 新能源车基础设施重“量”更要重“质”

    新能源车基础设施重“量”更要重“质”

    近日,有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迭代迅速,全新亮相的车型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近四成,且这些车型在智能化领域有着更优秀的表现。
    2021-08-09
  • 用技术补上新能源车短板

    用技术补上新能源车短板

    作为影响消费者用车成本和衡量车型维修经济性的重要参考指标,零整比向来备受消费市场关注。然而,燃油车时代对“9个大灯买辆车”的诟病言犹在耳,新能源车“一块电池顶整车”的怪现状又浮出水面,成为影响消费信心的“绊脚石”。
    2023-01-0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