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借力“双创”提速转型升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张卓敏    时间:2016-06-01





  在新一轮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辽宁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理念深植于辽宁大地,并已成为辽宁人的行动自觉。在全国百县万家新设小微企业周年活跃度调查中,来自辽宁五县(区)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新设小微企业活跃度稳步提升,65.4%的企业实现创收,57.9%的企业实现纳税。


  众创空间提供专业孵化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单《意见》)中开篇就着重强调要构建一批投资促进、培育辅导、媒体延伸、专业服务、创客孵化等不同类型的市场化众创空间。截至目前,辽宁省已拥有各类众创空间156家,在孵企业4198家,累计“毕业”企业2066家。


  辽宁众创空间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形成全过程孵化链条,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梯级孵化体系。沈阳、大连国家高新区以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打造了一批全省产业创新最活跃、高端创业资源最丰富、孵化服务功能最完善的高新专业众创空间,如:米库创服、锦联创业邦、创业工坊、创梦工厂、银岗创客咖啡等。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也进一步优化,大连科技指南针、鞍山科技大市场、本溪技术超市、锦州科技智多星等正在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大连科技指南针平台采取科技“淘宝”模式,各类创新主体可以在平台上自主开设“店铺”,由政府搭台,创新主体唱戏。这种虚拟孵化与大连市近40家实体孵化器和创客空间相结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创业服务系统。


  沈阳启点创客基地总能让点子落地生根,发芽开花。很多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粉丝经济来创业。该基地主要孵化高新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现已入驻企业70余家。


  鼓励创办创新型企业


  《意见》指出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大学生、企业离岗人员创办创新型企业。


  从辽宁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了解到,一季度,辽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和新增注册资本(金),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4.3%和137.6%,多为来自大学、科研院所的创业者。数据显示,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成为新增市场主体的主要增长点,小微企业占比接近八成。“互联网+”和新兴服务业成为增长的热点,新登记第三产业企业占比超过八成,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新登记企业数量增长幅度较大。


  辽宁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业创新企业扶持政策:辽阳启动了万人创业工程;大连市拿出1.5亿元引导支持创业者。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政策,辽宁省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小微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创新成本、创业成本、创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本溪高新区以高新区创新园、孵化中心和入驻的6所大学以及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为基础,推进生物医药技术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等产业化能力建设,加强生物医药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评估机构建设。现引入包括全球最大基因组研究机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拜耳和沈阳药科大学联合实验室在内的高层次科研机构49家,拥有在研项目350个,获得国内外专利139项,其中国家一类重点品种14个;已向药都内外企业转化品种147项。


  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当前,辽宁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个关键节点,国务院批复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无疑为辽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平台。《意见》规划了辽宁建立健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面向众创空间和创业企业开放的运行机制。未来,辽宁将在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框架下,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推动自主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辽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资源,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机器人、IC装备、民用航空、数字医疗等高端制造业,加快建设“沈阳·中国制造2025智造谷”,引领和支撑全市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阜新市开始了技术创新“加速跑”,启动了液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子商务平台和萤石采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液压电商平台全面覆盖周边地区液压企业,入驻企业已达100余户。通过这一平台,企业共享全国1200多家液压企业资源和上万种商品大数据信息,充分享受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的“互联网+”红利。


  智能、互联、电动已经成为未来汽车的主旋律,《中国制造2025》更是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在汽车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任务中的战略地位。


  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旨在优化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源,共同合作攻关,突破新能源汽车共性核心技术。


  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辽宁省已加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做大新兴产业规模,着力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