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平稳运行 甘肃工业今年预期增长6.5%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田野    时间:2016-05-05





  甘肃省工信委负责人在近日召开的甘肃省工业暨国企改革工作会议上表示,2016年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3%以上。


  十个重点产业与六个突破方向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工业发展转型之年、攻坚之年,甘肃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相结合,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


  《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军民深度融合,推动信息通信业转型发展,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层次,实现工业和信息化平稳发展和提质增效。


  目前,甘肃工业结构以原材料产业为主,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在经济形势复杂、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甘肃工业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冲击将会加大。按照《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务必围绕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通过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推动石化通用装备、新能源装备、电工电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装备及产品、农机装备、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和有色金属深加工等10个发展重点和核产业、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公共安全应急产业装备和产品、通用航空产业、PX及相关产业链等6个突破方向的健康发展。补齐甘肃经济发展的短板,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全省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确保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通过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存量;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增量,多措并举,主动减量,强化协调保障,确保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与此同时,把改善发展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创新引领发展,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作为新常态下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和措施逐一落实。着力加快甘肃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融合,推进信息产业转型发展。加快设立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确保规模以下转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长10%的基础上,规范全省融资担保业监管,落实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托管制度,加强风险防控,实现政策性担保机构全覆盖。抓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运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实施互联网+小微企业,提升两化融合能力;抓好产融对接服务,完善实体产业与银行金融机构对接机制,推动全省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工作;抓好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善,选择3~5户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培育10户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推动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的认定;办好第二届“创新杯”工业设计大赛、第13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和第九届APEC中小企业技展会。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和国际合作,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推动全省中小微企业平稳发展和转型升级。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在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信息产业转型发展方面,甘肃通过国家互联网与工业云融合创新试点工程,推进企业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水平,推动3~5个市州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应用推广。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石化通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试点,有序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推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兰州新区集团级数据中心、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和省级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大数据、三网融合产业发展,提升大数据产业培育力度。完善省级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的建设及推广应用,加快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在全省及全国的推广应用。争取国家“宽带乡村”示范工程、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全省农村宽带普遍服务补偿机制试点,推动“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及“农村电商信息之路工程”建设。加速天水华天集成电路通讯多媒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化和四联光电西北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北大“中国芯”高科技项目和大数据产业基地发展。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据了解,为营造行业良好的发展环境,甘肃将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行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口业务衔接,加大向上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力度,对接用好国家支持结构性改革所确定的各项政策,将重大工业项目打包争取列入国家规划和工程包,获得国家支持。加快设立甘肃省工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从今年起,主要以基金支持为主(占到总预算的70%)、专项资金支持为辅(占到总预算的30%),重点支持行动纲要确定的10个发展重点、6个突破方向和主要任务落实等,可分别采取股权投资、直接补助、事前补助、先建后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支持方式。通过协调省内大专院校针对16个发展重点和突破方向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加大定向培养人才力度,开展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制度和远程工作机制试点。(田野)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