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中关村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李争粉    时间:2016-04-26





  近日,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在北京市海淀区成立。作为全国首个企业层面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服务组织,该促进会将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想的理念和倡议为基础,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机遇,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经贸产业园区建设及科技产业转移等内容,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及高科技产业等优势,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构建企业“走出去”的合作共同体,有效应对企业独自“走出去”的风险和挑战,抱团出海,抱团向西。


  据了解,目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有大量的客户及用户资源。作为中关村核心区的海淀园,76%的高科技企业有强烈的国际化发展意愿,“走出去”步伐逐年加快,一部分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中关村企业抱团“走出去”


  “中关村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一个高地,要实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须敢于担当,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抓住‘一带一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更好地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为中关村企业以及全国企业,甚至整个经济发展走出一条新路,这一过程也体现中关村国际化的发展水平。”中关村管委会国际化业务总监曾晓东说。


  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海淀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万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00多家,数量居国家高新区首位。此外,国家支持的一些重大专项政策和“走出去”的一些配套条件,也为中关村企业“走出去”提供可能。


  北京市海淀区区长于军表示,从1988年中关村成立到今已近30年,应该说国际化的道路一直伴随着海淀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而完善,国际化道路越走越宽。


  据了解,目前,北京海淀区有76%的高科技企业有强烈的国际化发展意愿,一部分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如中航工业中航新材公司成果技术应用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及非洲刚果等国家和地区重点大型项目建设;有研粉末新材料(北京)公司与蒙古国共同研发了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制备产业化技术;东方灵盾公司历时12年研发的《世界传统药物专利数据库》出口马来西亚,实现了京产专利数据库首次走出国门,打破我国专利数据库“只进不出”的局面。


  高新技术要“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从提出到现在已有两年多的时间,目前我国已与沿线的30多个国家签署推进“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更多的政府间协议还在积极磋商中。


  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巡视员欧晓理表示,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重点推动两个领域发展: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国际产能合作或中国企业“走出去”。但过去我们企业“走出去”总是“几多一少”,“几多”就是工程承包多,大部分承包国外的工程,如修路、修港口、修机场,资源开发多,如挖矿、弄木材等;“一少”就是实体投资少。


  欧晓理表示,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希望企业“走出去”不仅是承包工程,还要进行资源开发的合作,希望我们企业能够到国外投资建厂。但从这两年的情况看,我们“走出去”的大部分企业是传统产业,有人说我们产能过剩,实际上我们这些过剩产能很多都是很优质的产能,只是国内需求下降。而“走出去”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如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的合作项目多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


  对此,欧晓理希望中关村企业“走出去”后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中国中关村产业聚集区或中国中关村产业园区。我们要向世界表明,中国搞“一带一路”不仅传统产业要“走出去”,高新技术产业也要“走出去”,这还可消除国际社会对我们的一些误解。


  “走出去”要管控好风险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关村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至于如何“走出去”,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表示,中关村企业“走出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共性问题;二是中关村企业“走出去”的独特性问题。


  作为共性的问题,刘建兴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中国企业相对以前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要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一步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培育新的理念,从产品输出的形式转向以资本为纽带,在品牌、管理、标准等更高形态上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此外,作为共性问题,企业“走出去”,肯定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都是属于南南合作的国家,法律不健全,政治不稳定等,这些风险如何控制,也是中关村企业“走出去”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关村企业‘走出去’的独特性问题,就是中关村代表中国最新科技技术前沿、最具知识密集的那部分企业。那么,作为中关村企业的独特性就是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如何发挥创新方面的优势。”刘建兴表示,我国多数企业现在“走出去”凭借的是一种以我国的超大市场规模所培育出来的一种规模优势,特别是资金方面的优势,但在技术、标准方面,是我国企业所欠缺的。一旦“走出去”后,中关村企业不仅可能会面临在技术适用性方面跟国内不匹配的问题,同时也要面临着全球各种高技术水平企业的竞争,应该说是“后有追兵,前有拦堵”。


  “以前企业更多的是产品‘走出去’,而现在‘走出去’企业是要到国外投资、建厂、建机构。产品‘走出去’是商业利国,产品利国,但如今的企业“走出去”更多叫投资利国。所以,形式、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君表示。


  中科院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占剑希望“走出去”的企业要练好内功。占剑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企业家要有两点清醒的认识:一是要主动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实践;二是清醒分析风险,管控好风险。(本报记者李争粉报道)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