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省市重点能源项目梳理 能源投资布局渐明朗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王俊    时间:2016-04-11





  能源投资年度布局渐明朗 继续发挥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三大功能


  近段时间,全国多地陆续公布了各自的年度重点项目,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领域仍是投资热点。


  经济发展换挡之际,建设好重点能源项目,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意义不言而喻。


  记者对18个省市的重点能源项目进行了梳理。


  以能源投资稳增长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据记者观察,在中西部一些省份,能源投资继续在总投资里占重要地位。


  去年,山西GDP同比增幅仅3.1%,创34年来新低,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今年,山西计划建设160个重点能源项目,包括现代煤化工项目25个、煤层气项目24个、外送电通道和电网工程项目16个、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项目50个等,规模相当大。


  不难看出,山西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意图十分明显,而内蒙古、新疆、陕西亦然。


  内蒙古今年计划完成工业投资7000亿元,煤炭深加工、新能源、外送电通道都是着力点。其中,新建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300万千瓦。


  新疆今年的计划投资不及内蒙古一半,重点任务包括建成哈郑±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配套新能源项目并参与外送,建设准东—华东±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及配套电源项目,启动哈密北—河南信阳±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工作等。


  陕西今年仅能源化工投资就计划达到3000亿元以上,核心目标是实现煤炭的就地深度转化和增值。重点能源项目包括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富县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


  以能源投资调结构


  投资如砝码,放到哪里哪里就会更“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众多省市投资热情持续高涨,不断推动着产业升级换代,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安徽今年计划投资破万亿元,推进重点项目4796个,其中“大能源”项目200个,涉及到新能源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油气等。在这200个项目中,涉光伏、风电项目达109个,涉气项目达21个,涉生物质能项目达28个,涉新能源汽车制造及动力电池项目达30个,而石化项目仅2个。显然,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领域获得的投资不是石化等传统能源领域能比的。


  重庆今年的能源投资亮点,在于围绕罗家寨气田、磨溪气田、涪陵气田,深化了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在其78个重点能源项目中,涉气项目达22个,如LNG液化工厂就建了6个。


  河南的新能源发展速度一直算不上多快,但今年似乎局面将有所改观,计划新建、续建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达40个,合计装机规模远超去年新增装机容量。


  福建今年计划投资3.37万亿元,是投资最多的省份之一。在其57个重点能源项目中,风力发电项目有18个,涉核项目有5个。风电、核电渐成为福建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主要能源支撑之一。


  以能源投资惠民生


  一个地方若上马一座火电厂或者一座光伏电站,当地人也许会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但若建设一条燃气管道或者改造一下电网,感觉可能就变了。诚然,很多能源投资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


  北京今年安排的36个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中,涿州—房山供热工程输热主干线工程、中南海及周边地区供热保障热力管线工程、怀柔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工程等,都能够让人们直接受益。


  浙江、广东、江苏的天然气普及率,在国内本属较高一列,在其今年的重点能源项目中,又不乏城市燃气、LNG的身影。


  湖南今年的投资规模与新疆相仿,只有3000多亿元,农网改造升级、“气化湖南”是能源领域投资重点。据记者了解,湖南去年专门出台了农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17年,全省农网供电质量要有质的提升。“气化湖南”则要求到2020年,实现用气县县全覆盖。


  农网改造是最具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民生工程之一。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抓紧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除湖南外,山东也将农网改造纳入重点项目。在其今年要实施的8个重点能源项目里,“第一批专项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占据一席之地。


  云南今年的重点能源项目集中在了水电建设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因为该省是“十三五”扶贫攻坚重点区域,开发当地的水电资源既是发展清洁能源的需要,又能有力地带动地区脱贫致富。根据投资计划,云南今年将继续推进乌东德水电站、黄登水电站、大华侨水电站、里底水电站和乌弄龙水电站建设。(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记者王俊)


  转自:中电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