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产业格局 东北脱困亟待再造发展机制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杨明    时间:2016-03-04





  2月1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长春新区。国务院的批复强调,要努力把长春新区建设成为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要引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重要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这意味着新一轮东北振兴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凤朝就此分析指出,当前东北经济面临的问题,体制机制问题是核心。解决东北地区发展面临的新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全面深化改革。产业结构单一遭遇经济严冬


  在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东北地区经济的急速下滑格外引人注目。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辽吉黑三省GDP增速分别为2.6%、6.1%和5.1%,远低于全国经济7%的增速。


  刘凤朝指出,近几年,东北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有些地区出现负增长,是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如果不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矛盾会进一步加剧,断崖式下滑不可避免。


  众所周知,东北是重要的装备制造业、能源、原材料的产业基地,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近年来,受投资需求的影响,装备制造业市场订单减少,企业效益下滑,原材料产品价格下降,使东北企业陷入了困境。加上投资增速明显下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致使经济走势一落千丈。


  “因此,下一步振兴必须通过改革再造发展机制,通过结构调整重塑发展空间。”刘凤朝指出。力促东北振兴路径转换


  困顿已久的东北三省经济正在迎来新的曙光。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根据中央会议安排,未来五年内,东北地区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此基础上,2020年以后争取再用十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要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对此,刘凤朝分析指出,前十年的东北振兴战略具有明显的以项目为载体,以投资为导向,以规模扩张为价值中枢的路径特征,各方更多关注如何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振兴前五年,经济增长速度上来了,但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结构升级成效不明显,甚至是逆向调节,导致发展后劲儿不足。从长远来看,《若干意见》将从根本上促进东北振兴战略路径的转换。


  据了解,为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我国将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下大气力改变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的单一产品结构。此外,鼓励创新创业,把创新作为东北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激情。让利放权实现弯道超车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据国家发改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司长周建平介绍,编制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不仅有利于加快东北东部地区有关城市的转型发展,也是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周建平表示,面对市场需求东北经济振兴需要弯道超车,产业结构要做很大的调整。充分发挥禀赋优势,依靠资源、人才和工业的基础优势来发展新兴产业。如石墨新材料以及机器人、生物制药等。


  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思路和途径,刘凤朝指出,当前东北问题的症结是没有真正理顺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政府通过完善规制和提供服务培育市场,市场通过有序竞争打造企业的良性机制。因此,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改革。


  刘凤朝建议,首先要改革政府行政理念和行政方式。政府改革要将简政放权与让利有机结合,通过简政放权让利搞活市场,政府向民间让利,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向东北让利。其次是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要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属性,消减国有企业的行政功能,释放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建议在东北选择典型城市,设立政府改革和国企改革综合试验区,开展综合改革试验,探索老工业基地综合改革的实现路径,以便有效引导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机制创新。(中国工业报记者杨明)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