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新区:利用国家战略 做足产业集群文章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王少杰    时间:2016-02-23





  从“苦海沿边”到举河北全省之力打造的“重要增长极”;从经济发展的“塌陷地”到践行国家发展战略的“排头兵”;从“工业空白”到“世界500强”、中字头和国字号企业竞相青睐的投资热土……历经近十年的蓄势与嬗变,位于渤海湾畔的渤海新区,正践行着“十三五”经济发展的赶超与跨越。


  中捷石化带动园区经济 曾经每天引资近亿元


  日前,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省、市及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新区上下紧紧围绕“港口国际化、产业集群化、全域城市化、环境生态化”主题,充分发挥港口、土地、区位、交通、产业、政策等优势,加快一切优质要素资源在这里聚集和全方位对接,正在催生出日益繁荣的临港产业,并朝着集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张国栋表示,建设港口,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发展临港经济,培育大型临港产业。


  几年砥砺奋进,渤海新区以石油化工、冶金装备、港口物流为基础,以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临港产业体系已经成型。


  在新区,无论是产业布局还是产业内涵,全部指向“优质高端”。


  目前,法国液空、美国嘉吉、香港华润、神华集团、中国一重、中海油等世界500强和全国500强企业项目相继落户新区。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投资100亿元的北汽集团60万辆微车和30万台发动机项目已于近期竣工投产。这一项目的落户,对于新区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升级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是加快发展进程的“发动机”。立足加快项目建设,渤海新区采取阶梯化谋建思路,形成了“三个一批”的良好局面,即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谋划完备的项目优先动手建设,建设竣工的项目优先着手生产。从产业报批开始,就把项目分为小集群,最大限度争取了时间。


  渤海新区的建设正在掀起高潮,曾在一段时间内创下持续每天完成投资近1亿元的新气象。有数据显示,2015年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了8.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20%,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18.5%。


  形成“全要素支撑”


  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渤海新区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是壮大沿海经济好时机。不过,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除了有产业做“根基”,还离不开有软硬环境的有力支撑。对此,张国栋认为,先进沿海地区发展实践证明,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环境要素支撑体系,对于发展沿海经济既是战略选择,也是紧迫任务。


  据了解,北汽集团黄骅汽车产业园项目便是新区有史以来引进的聚集效应最广、带动能力最强的战略支撑项目之一。为了让项目早日“落地开花”,工商部门特事特办。注册当天,所有程序审批人员全部在大厅守候,仅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办完了正常程序一个月才能完成的手续。


  “这仅仅是渤海新区软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张国栋向记者表示,多年来,渤海新区始终如一,坚持“一个领导,一条战线;一个项目,一个团队”的全程代办机制,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渤海新区把优质公共产品的打造列入重要日程,提前为企业长远发展设下“伏笔”。新区全面实施了“六个一”引才计划,即争取五年内形成100名专家教授、100名博士、1000名硕士、100名高技能急需人才、10000名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100个创新创业团队的人才规模,并扎实启动了金融创新实验区建设,让企业“才”与“财”兼得,企业无不拍手称赞。


  与此同时,路网,水网、电网等一系列“硬件”建设从来没有停歇——石黄高速、朔黄铁路、307国道及多条疏港道路横贯东西,沿海高速、津汕高速、黄万铁路、邯黄铁路、205国道及多条省道纵贯南北。


  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投资30亿元建设变电站15座,其中80%的项目是在“十二五”的前三年完工;以引黄引江、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水网建设,打破了淡水资源匮乏这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如果说路、水、电都是微观意义上的硬环境,那么生态环境则是事关全局的宏观上的硬环境。


  据了解,立足“环境生态化”目标,渤海新区持续推进“绿化渤海新区大地”行动,目的是让生态环境成为渤海新区另一张含金量颇高的“招商名片”。(本报记者 王少杰)


  转自:中国企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