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做好“水文章”和“绿文章”


作者:费非 杨萃    时间:2015-11-24





  天蓝地绿水净,是合肥高新区给人的最初感觉。这里,与传统概念中产业集中区机器轰鸣、浓烟阵阵的景象大相径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讲工业文明,也要讲生态文明,是合肥高新区一贯的理念。”合肥高新区负责人说。

  去年9月底,合肥高新区被环保部、科技部、商务部联合授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称号,成为我国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家合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工业园能够花落合肥高新区,与合肥高新区一直以来以生态思维加快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创建环保产业园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做好水文章、绿文章息息相关。

  源头管控,进门先下环保棋。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强化源头管理、源头控制、严格准入;做好“加减法”,在产业升级上做“加法”,在污染排放上做“减法”。

  项目落地,生态工业聚集发展。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建成投用的创新产业园一期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0.63兆瓦,年均发电量约69万度,是合肥市首批屋顶光伏发电站之一。正在建设中的创新产业园二期和明珠产业园项目,分别规划设计0.4兆瓦和5兆瓦屋面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共5.4兆瓦,年均发电量约531万度。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100吨,减少燃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3200吨、二氧化硫约1600吨、烟尘约1440吨。

  制定政策,管理创新出效益。“在生态园区建设上,既要注意项目与园区这个看得见的手,又要注重政策与管理这个看不见的手。”合肥高新区负责人表示,园区高度重视政策在发展生态产业上的全局性作用。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坚持对园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参保环境污染责任险、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给予奖励补助。2014年,合肥高新区制定“2+2”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奖励标准,扩大奖励范围。在管理上,积极践行管理创新,引导环境监理、环境监测市场化,既节约了企业管理成本,又提高了企业环境管理专业水平。建设移动执法系统,建设智慧环保,向科技要生产力,实时监控企业排放。实行企业环保工作人员到环保等政府部门轮岗培训制度,提高企业环保工作管理水平。

  合肥高新区自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统计显示,2014年,合肥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均比2008年增长近3倍,年均增速均在20%以上。园区内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等5项指标也明显优于国家标准,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1吨标准煤/万元,仅为国家标准限值的1/5,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园区企业数由2008年3000余家增加到目前的8000余家,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工业企业聚集区、最大的科技型企业聚集区。

  面对成绩,合肥高新区思路清晰。根据规划,合肥高新区将继续坚持以环境管理机制、政策支撑体系与科技创新为抓手,争取在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环保产业园建设、环境管理信息化、企业环境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