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冀对接北京八大类产业转移


作者:张梦洁    时间:2015-11-24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突破口之一的产业转移,正在提速。

根据工信部近期制定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北京大致有八类重点产业,需要河北、天津来承接,分别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体育休闲。

“还有一些新的高端合作项目,例如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京津未来科技城合作示范区等。”知情人士表示,从一般产业到高端产业合作,以园区作为点来支撑,到京津、京冀产业带合作,由点到面,形成全方位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

作为承接方的天津、河北,早已开始谋划产业对接行动。据悉,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河北确定了40个承接平台,天津确定了“1+11”个承接平台,也就是总共52个承接平台,用以对接产业转移。据知情人士介绍说,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是运用负面清单管理的方式,主要落入地将集中在这52个承接平台中。

为了判定具体哪些企业应该转移,哪些企业可以承接,京津冀三省市分别制定了产业准入目录,通过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方式来推进产业转移。

事实上,作为产业转出方的北京,早在去年就已经运用了这一模式。针对增量资源,北京于去年7月发布《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此外为进一步疏解存量资源,北京在去年10月发布《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14年版)》,这是北京发布的首份针对污染行业的淘汰退出目录,其中105个污染行业工艺被列入这份“负面清单”。

通过负面清单的方式,2014年,北京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

在整体空间布局的基础上,作为产业承接方的河北和天津分别制定了各地的具体承接规划。

由于河北空间面积较大,因而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河北采取了非单一模式。河北既按照4个功能区的划分方式来承接,又进一步具体细分,省内11个设区市组团形成某一特定的功能区,按照11个设区市不同的比较优势和发展需求,单独定位,谋划对接承接京津。其中,40个重点承接平台分散在这11个设区市内,比如沧州分布3个、秦皇岛分布3个、承德分布5个。在河北的40个重点承接平台中,按功能定位划分,综合类6个,公共事业、休闲旅游类5个,生产制造类23个,商贸物流类5个,现代农业类1个。

而天津作为直辖市,面积相对较小,因而天津主要通过行政区划分的方式,内部整合了“1+11”个承接平台。其中,1是指天津滨海新区,11是指分布在各个区县的功能承接平台,包括武清京津产业园、宁河未来科技城、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等。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以前,我们更多的是企业或项目的一对一对接,而此次推出的40个平台,都是功能和产业定位十分明确的产业集群。”河北省商务厅巡视员史玉强此前曾表示,河北首次推出的承接转移的40个产业集群,是京津冀合作模式的一个创新。

在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看来,产业集群的模式是今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转出产业通过与转入地的产业基础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来源:中国贸易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