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利润增幅72.6% 中国酒业市场集中度逐年提升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7-17





  7月16日,中国酒业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组织机构,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王延才在《中国酒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经历2012年后三年的深度调整期,2015年~2019年中国酿酒产业发展取得了非同寻常的发展成就。正因低谷期的经历,行业由被动接受到心态放稳,由不适应到积极应对,由措不得力到思变创新的诸多转变,为五年来中国酒业质的飞跃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比2015年~2019年酒类产业的各项经济指标数据,这五年来,呈现出以下变化:

  规模以上酒类企业数量逐年减少,相比五年前减少了437家,体现出酒业市场集中度逐年得到提升;

  产销量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相比五年前减少了1686.3万kL,降幅为25.6%,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和消费需求的变化;

  产品销售收入减少184亿元,降幅2.3%,在2017年触底回升,出现V字反转。但是,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却基本显示出逐年增长的现象(仅2016年出现下降),五年累计增幅31.3%,说明酒类产品的市场议价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利润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累计增长679.5亿元,增幅达72.6%,单位产品利润增幅高达132.0%,表现出酒业由量变向质变的过程,间接体现出的是消费者“喝少一点儿,喝好一点儿”的消费诉求。

  王延才分析指出,如果说2012年~2014年的深度调整主要是解决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那么2015年~2019年便是产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提质增效,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大繁荣大发展的五年。更加可喜的是,经过努力探索,一个符合中国酿酒产业实际,以遵循政策法规为导向,以满足美好生活酿好美酒为使命,以守正、传承、创新为根基,以诚实、诚信、诚心构建服务体系为核心,以培养人才队伍专业技能为支撑,以践行社会责任为担当的产业发展体系已基本呈现。

  王延才表示,中国酿酒产业五年来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制造体系、管理体系、责任体系、标准体系四方面的新跨越。
  制造体系更加精细

  从制造体系方面讲,中国酿酒已经从过去简单生产方式全面转向了技术创新拉动产业升级的一个新通道,生产制造体系产生本质变化,我们不断拓展科技前沿,夯实酿造技艺科学理论基础,大力推进创新和创造,推动调结构、增品种、提品质,以更好、更优、更健康的品质与风格赢得市场青睐。

  产品结构从单纯追求色、香、味的角度,彻底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设计产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拥抱消费者,同时还转向以风味和健康为导向进行美酒酿造,这是近年来在大量科学研究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多风味物质与产品风味个性的探索决定消费需求,科学探索健康饮酒行为决定了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在技术装备创新、质量安全保障方面大大提升了水平,以技术创新支撑装备升级,加强科技研发,改善制造工艺,推广现代机械化酿造,提升整体生产水平,进一步加强了生产全程管控,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好酒之本一定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国酿酒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这也是一直以来协会的核心工作,我们高度重视产业技术创新工作,一方面各酒种均设置有技术委员会,坚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推动产业进步,另一方面协会坚持开展科技奖评审工作,有效促进了我国酿酒产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我们也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共性问题,采取协会、院校与企业的更广范围合作研究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创了中国酿酒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科研成果最繁荣的时代。

  管理体系更加全面

  五年来,产业经营管理也达到新的高度,管理理念已经从过往单一的生产管理模式转向管理的全面提升,彻底终结了厂家生产什么酒、商家卖什么酒,消费者就得喝什么酒的时代,由卖方市场彻底转向买方市场,企业经营高度重视研究市场,重视营销,更加注重自身管理,以提升服务质量和多措并举的管理体系推动着产业企业跨越式发展。

  管理机制、组织体系上,产业通过内部变革,激发活力,优化管理,打造了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确保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提升了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注重打造企业文化体系,通过确立核心价值观,打造从价值理念到行为层面的管理文化,使产业企业上下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落实到工作中,在工作上形成合力。

  产业企业在抓业务、求效益、谋发展上,离不开管理机制的强力支撑,特别是党建引领发挥着核心作用,近年来,协会着力把全国酿酒产业党建交流做成常态化活动,倡导产业以党建促发展,使企业充分体会到党建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没有好的管理机制,产业难以实现善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中国酒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一直都是协会核心工作之一,为产业建立了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的人才队伍,通过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为个人带来了荣誉感和成就感,为企业建立科学的薪酬层级结构提供了管理依据。

  协会着手打造了国家职业鉴定与行业职业认证的双线培养体系,一方面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展了品酒师、酿酒师等系列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为产业输送了共计约2万余名专业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在产业开展了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酒类营销师、中国陈年白酒鉴定师、鸡尾酒调酒师等新兴职业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也已经为产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社会责任体系更加有力

  五年来,产业效益规模蒸蒸日上,社会贡献与日俱增,产生的社会存在价值产生较大变化,有着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效应。

  酿酒产业已经从以往单纯产销链条发展为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紧密相连的产业,较好地满足着人们品质、健康、绿色、安全的消费需求,且呈现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为了引导产业前瞻性和系统化地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社会公信力,2015年成立了酒与社会责任促进工作委员会,联合广大酒类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并发起一年一度的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活动,树立了正面的产业形象,为业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向社会积极倡导适量饮酒、快乐生活消费理念,坚持不懈探索新的形式和新的方法,把社会责任工作开展得更加深入人心,使理性饮酒蔚然成风,五年间共影响了3.3亿人次,为产业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构建了与社会各界的和谐关系。

  产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为社会贡献价值,产业的上下游融合发展以及生态酿酒理念践行上,基于和产区政府、产区龙头企业共建培育的特色产区建设体系,倡导从生态资源、地域特色等多种角度,深入诠释美酒与健康,主张融合多产业实现多重价值升华。当前,产业特色区域建设方兴未艾,已发布了“世界十大烈酒产区”、共建培育了14个美酒特色区域。

  产区的集群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酒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自然生态环境关乎着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在酿酒微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产业认知高度协同,并有着积极的新探索。
 
  标准体系更加完善

  近年来,酿酒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标准引领企业品质升级。尤其在构建标准体系理念上有着很大的变化,标准修制订已不完全局限于产品的生产上,而转化为以消费者为核心进行标准体系的构建,用来指导产业生产,标准也从产业传统技术领域,逐步向产区表达、社会责任、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等多领域拓展。

  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机构运转更加有效,在立项审批、审定、制定周期、版权、发布、实施等方面不断加强,特别是产业团体标准审查委员会的构建,协调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同效应。发布的一系列团体标准,补充了产业标准化领域的空白,站在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不断优化标准体系,促进着标准顶层设计更趋科学合理,同时,根据标准化发展的内在市场规律,认真分析产业的现状和需求,使标准化工作更好的适应市场的运行规律。(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转自:中国工业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 酒业“新零售”从“搅局”到精准营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春季糖酒会采访发现,今年白酒企业开发的新品不少选择了和酒类平台商进行线上和线下合作。“触网”后带有强烈互联网属性的中国白酒成为了新宠,昔日和厂家水火不相容的酒类平台商业正凭借其...
    2017-03-28
  • “弱复苏”态势下中国酒业应发掘新动能

    历经两三年的市场深度调整和阵痛期后,2016年,我国酿酒行业趋稳向好。酿酒总产量出现增长,行业总体经济效益稳定,呈现出“弱复苏”态势。
    2017-05-23
  • 品质消费需求提升 中国葡萄酒业结构需调整

    品质消费需求提升 中国葡萄酒业结构需调整

    中国葡萄栽培历史十分悠久。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食品结构和饮酒习惯,中国葡萄酒业发展得一直比较缓慢。但是随着国内消费升级,中国本土的葡萄酒品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葡萄酒业正在进入多元化时代。
    2017-07-13
  • 低度白酒的“隐秘使命”:释放国际顶级酒业购并“信号”

    时隔10年之久,7月29日,中国低度白酒发展高峰论坛再度在成都召开。和2007年的峰会承办企业河南省张弓酒业有限公司不同,这一次是五粮液集团。
    2017-08-02

热点视频

提振信心 释放潜力 市场明显回暖 提振信心 释放潜力 市场明显回暖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