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成安徽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时间:2014-09-03





记者日前在安徽省经信委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安徽省民营经济在政策持续发力的影响下,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成为该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首先是总量增长较快,贡献提升。1~6月,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078.9亿元,增长15.1%,比全部工业高2.7个百分点,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4.1%提高到66.7%,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8.2%;民间投资6699.8亿元,增长22.5%,比全部投资高4.5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6.4%提高到68.9%,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2.9%。

  其次是市场主体激增,活力增强。截至6月15日,全省实有私营企业38656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64271家;注册资本金达1380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2%;从业人员257.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3.8万人。全省个体工商户176266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95290家;注册资本金达111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8%;从业人员390.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0.5万人。

  政府强力推动

  上半年安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活力增强,政府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加强政策督查,推进政策细化实化。一是召开了省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国务院两个“36条”、省民营经济“20条”政策,细化实化相关配套政策,加强跟踪问效、考核评估;贯彻省领导批示精神,将“十个进一步”工作任务分解到省有关部门,以省领导小组名义印发了《2014年全省民营经济工作要点》,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二是按照省政府要求,对民营经济“20条”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配合省人大财经委开展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

  完善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建成以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枢纽,16个市、28个产业集群窗口平台为支撑的“1+44”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基本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服务协同,开展服务活动2400多场次,吸引和带动社会服务资源2028家,服务企业1.3万家,服务人数9万多人次。二是新认定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9家,申报国家级示范平台10家,并为61家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争取国家扶持资金6455万元。三是建立企业服务热线(96871)、网络问政、基层走访、调研帮扶、问卷调查等信息收集渠道,累计接听企业来电1300余个(其中咨询类近1200个,转办类100多个),网上咨询400余条,发放调查问卷400余份。转交有关单位和地方政府办理110余件,跟踪办理情况和反馈,企业满意率达98%。

  拓展融资渠道,扶助小微企业。

  一是发挥省产业集群专业镇专项担保资金作用,建立了申报企业指标评价体系,与3家合作银行形成定期信息互通机制。截至今年2月份,3家合作银行对我委联合财政推荐的127家企业,发放了3.2亿元担保贷款,相对于8000万元担保资金放大4倍,有效缓解了产业集群专业镇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根据工信部项目公示情况,我省今年获得国家融资环境支持项目资金总额3.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创历史最好水平。

  强化市场开拓,应对产能过剩。一是进一步深化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做好签约项目的调度和跟踪服务。二是组织中小企业参加第八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俄罗斯汽配展、美国国际服装展等活动,拓展国内外市场。

  攻坚政策落地

  发布会披露,下半年安徽省经信工作重点,首先是攻坚政策落实落地。组织开展民营经济“20条”落实回头看活动,在开展政策绩效评估和“两率”调查的基础上,加强督查,跟踪问效。对尚未出台配套措施的部门限定时间节点;对尚待国家政策明朗化的部门督促做好政策储备。将省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落实民营经济“20条”的各项措施汇编成册向社会宣传。

  二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推动有条件的市、县设立中小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保障主营业务稳定,信誉良好、临时性资金链断点的企业救急使用。推进中小企业金融超市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融资上加大信贷产品开发。

  三是鼎力支持创业创新。借鉴重庆、浙江等省市经验,在清理放宽前置许可、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方面展开深入调研,研究出台我省促进“个转企、小升规”的实施意见,清除“个转企”的机制体制障碍,增强“小升规”可持续发展预期,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坚持“非禁即入”,加快制定出台《重大建设项目面向民间投资招标管理办法》,力求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畅通民营资本进入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渠道。落实国务院关于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要求,尽快实施“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五是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唱响政府搭平台、强服务的主题,强化信息化思维、互联网思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搭建集培训、融资、产销、技术、政策信息于一体的云服务平台,逐步推进网上办事、办公,对企业诉求及时回应。实施服务平台动态管理,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测评工作。实施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形成千变万变对企业家的呵护、爱护、培育不能变的社会共识。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