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作者:徐斌    时间:2014-09-02





  今年以来,安徽省合肥市委市政府和市经信委加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38.57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37.46亿元,占近三分之一;实现利润和利税56.89亿元和71.58亿元,分别增长47.2%和40%,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26.6和24.1个百分点。

  智能装备。安徽巨一有限公司的工业机器人已批量生产,上半年该公司与江汽联合建立的机器人生产线运转良好。同时,又新上了泛半导体工业机器人、笔记本电脑生产用机器人和教学机器人,投产后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合肥锻压公司的数控液压机深受用户欢迎。已成立的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重点研发高端智能装备,包括高端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设备。

  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京东方8.5代线批量生产。上半年又有14家集成电路企业与合肥“牵手”,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合肥市里还启动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在现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产业,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

  新能源产业。合肥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很快,晶澳太阳能、海润光伏、阳光电源、通威太阳能等光伏企业产销增长。上半年,全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产值达107.1亿元,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82.2%。目前,又在加快发展太阳能电池、组件、逆变器,建立光伏电站,扩大推广应用。合肥在全国率先实施“光伏下乡”工程,一期项目100户贫困家庭光伏电站运行良好,二期200户贫困家庭光伏电站项目6月份已开工建设。

  新能源汽车。上半年,江汽公司、安凯公司的新能源轿车、客车继续发展。合肥市在抓好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同时,落实鼓励政策,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有125个充电桩正常运营,其他新建的充电桩正在调试投入运营。新能源公交车充电站也在加快建设。这些举措,加快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据统计,上半年新推广新能源汽车548辆,全市累计推广总数达到9109辆。

  新材料。目前,合肥的新材料已形成以工程塑料和橡胶、化学建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及制品、建筑装饰材料、纳米材料等为主体的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链,合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新站区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上半年,合肥又引进兴建了新项目,如纳米级超细均匀钨基复合粉体材料,可应用于信息、能源、冶金、航天航空等领域,该项目建成后年产2000吨,年销售收入10.5亿元。

  生物产业。今年以来,合肥市重点推进新材料续建项目8个,总投资27.9亿元;新建项目7个,总投资44.2亿元。目前,合肥市又在加强洽谈一批重点项目跟踪对接,力争引进辉瑞、葛兰素、扬子江、修正、鲁杭等一批知名生物制药企业落户,使该市的生物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

  智能语音产业。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在全国领先。合肥市以科大讯飞为龙头,加快智能语音发展。上半年,全市语音及相关产业完成产值36.7亿元,企业超过40家,同比增长71.5%。兴建的智能语音产业园已落户入园企业15家,签约项目44个,预计总投资超过60亿元,跟进有关意向企业12家。

  公共安全产业。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我国首台太赫兹人体安检仪获得成功,扫描一下就能完成整个人体安检,人均约1秒钟,是传统安检仪效率的5倍以上。此外,“北斗射频及被动授时机研发及产业化”已年产多频多模天线数万套,销售收入3亿多元。合肥市城市高架桥健康监测系统能诊断并分析高架桥的安全,并同时实行预警,可当高架桥的“体检医生”。

  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肥市提出并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编制规划,出台政策,对新兴产业项目给予优惠支持,指导和鼓励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建立研究院所,坚持科技先行。目前,合肥已经和正在建立四院一城,即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北大末名生物经济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和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三是市委市政府和市经信委改进作风,深入企业、园区,作调查,抓进度,促落实。(本报记者 徐斌)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