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疗器械产业区域集中特点凸显


作者:马艳红    时间:2014-08-06





  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在全国占有相当份额,是产业基础和发展速度都名列前茅的重点省份。日前,记者在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指导、中国医药报刊协会主办的“医疗器械质量万里行活动”中了解到,近年来,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全省医疗器械产值年均增速在25%左右,其中尤以产业聚集度较高的广州、深圳两市发展速度突出。

  全省:形成区域优势

  来自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广东省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000余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2万余家。

  据广东省局医疗器械监管处处长张锋介绍,从医疗器械产品结构来看,广东省在多参数监护仪、心电图机、体外诊断试剂、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医用超声诊断仪、电子血压计、电子体温计、低/中频治疗仪、义齿加工等领域,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技含量高、技术成熟,具有相当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其中,迈瑞、理邦、金科威、宝莱特等品牌的多参数监护仪,已经在全国市场中占有绝大部分份额;而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广州万孚、珠海丽珠则在体外诊断试剂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此外,广东省医疗器械企业在国内磁共振仪、伽玛刀、肿瘤热疗设备、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市场上也占有一定份额。由于具备竞争优势,不少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受到青睐,目前全省有上市医疗器械企业13家,其中深圳迈瑞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达安基因则是国内A股市场上的一支知名股票,稳健实业、三瑞在新加坡挂牌上市,深圳信立泰、尚荣医疗、威尔德、阳普医疗、理邦、冠昊、和佳、宝莱特也已经在国内挂牌上市。

  “广东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具有区域集中分布的特点,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基础较好、制造业较发达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据张锋介绍,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建立医疗器械产业园,进一步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化和规模化,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打造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较有代表性的医疗器械产业园有深圳市南山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广州市科学城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等。

  广州:两极化趋势明显

  来自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众多、涉及门类广,尤其是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列全省首位。截至2014年5月,该市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95家,其中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97家,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87家,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11家;有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批发企业2847家,门店1500家。该市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占广东省同类企业的24%,其中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占全省同类企业的32%;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数量则占全省同类产品注册证书的28%。近年来,该市医疗器械产业增长较快,年产值增速约25%,2013年产值在180亿元左右。

  “目前,广州市有4家在国内外上市的大型医疗器械公司,也有十几家微型企业,企业规模不太平衡。有的企业仅国家发明专利就拥有上百项,有的企业的产品填补了国际空白;但是全市也有一批创新能力不太强的中小型企业,且产品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比如生产物理治疗设备的企业有40家,义齿加工企业有38家,卫生材料及医用敷料生产企业有23家,牙科治疗椅生产企业有8家。”广州市局医疗器械监管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深圳:中小企业迅速崛起

  据统计,截至目前,深圳市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05家,其中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7家,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558家。目前,该市有效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有2500多个,其中第三类产品500多个,第二类产品2000多个。

  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医疗器械监管处袁斌华处长介绍说,近年来,深圳市医疗器械年产值稳步增长,从2008年的107.15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237.03亿元,6年内总产值翻了1倍多。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全市医疗器械年产值增长率仍保持在2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市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医疗器械企业近20家,孕育了迈瑞、理邦、先健、开立、新产业等一批优秀的医疗器械企业,全市已形成规模的子产业包括医用电子仪器类产业(143家企业)、口腔义齿产业(84家)、诊断试剂产业(46家)、临床检验仪器产业(96家)、医学影像类产业(42家)、植(介)入性器械产业(27家)。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深圳市医疗器械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近40家,占该市医疗器械企业总数的7.45%,其产值合计近190亿元,约占全市医疗器械年度总产值的85%。

  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有关专家表示,深圳市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虽然近年来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圳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增速放缓,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产值在5000万元~1亿元的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保持了30%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部分企业的增长速度甚至高于规模化生产企业。(本报记者马艳红)

来源:中国医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