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强西弱明显,总部经济不均衡现象引关注


作者:郭涛    时间:2014-07-01





  近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和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主持完成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4》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一年来,中国总部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总部经济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突出,并在推动全国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集中体现在总部企业的空间布局上,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在全国主要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北京、上海在带动全国发展和带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特征不同。

  区域布局不均

  作为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主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中国总部经济的发展趋势及特征。他介绍,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总部企业“走出去”发展,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仅有16家总部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企业,到2013年我国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达到95家,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2位。此外,我国总部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位次也逐步提高。2004年,我国没有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前10名,到2013年已经有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3家总部企业跻身世界前10名。

  当然,中国的总部经济毕竟还在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集中体现在总部企业的空间布局上。报告显示,2013年,东部地区入围全国500强企业的数量为378家,占75.6%,中部地区占14%,西部地区占10.4%;东部地区入选全国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占全国500强企业的84.7%,约为中部地区的8倍、西部地区的18倍。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总部经济优势非常明显,在全国资源配置中占据了更多资源,资本集中化程度更高,“马太效应”更为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赵弘同时指出,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总部多,民营企业总部少;二是“塔尖”总部多,“塔基”总部少,我国进入全球500强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已经仅次于美国,超过了日本等发达国家,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总部企业无论数量还是规模体量,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三是跨国指数低,资源配置能力弱。

  对于差距,赵弘建议,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积极引导总部企业向中部、西部地区加大投资力度,发挥总部企业在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区域性总部落户。

  总部经济引领产业升级

  在赵弘看来,不断增多的总部企业对相关行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总部企业也成为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如计算机及通信行业有9家企业入围全国500强企业,这9家企业也是该行业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军企业。其中华为、中兴2013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2251件和1448件,连续多年位于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前5名,两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2.6%;两家企业2013年PCT国际申请量分别为2094件和2309件,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5名。

  总部经济不仅能够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也能够带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报告显示,从2008-2013年入围全国500强企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制造业总部企业数量呈减少态势,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与此同时,制造类总部企业服务化趋势明显。许多制造类总部企业积极拓展服务业务,逐步由单纯的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集成”方向转型升级,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总部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以联想控股为例,2000年以来,联想控股在原有的计算机生产与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资产管理、创业孵化等多种服务业务,现已形成IT、房地产、现代农业、资产管理、孵化器投资等多元化业务发展格局。

  在城市布局上,根据会议发布的《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2013)》,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依然呈明显的梯度差异。根据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等多项指标评价, 第I能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得分分别为88.99、86.11、77.53和76.55;第Ⅱ能级城市包括杭州、南京、天津、武汉、成都、宁波、重庆7个城市,排名为第5位到第11位。报告显示,第I、第II能级的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型企业总部聚集的重要区域。从全国500强企业总部空间分布来看,拥有全国500强企业总部数量最多的前10位城市中有8个城市属于第I、第II能级的城市,这8个城市入选全国500强企业的数量占到全国的45.2%。

  京沪带动全国和区域发展作用不同

  北京、上海是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聚集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在对各自城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通过“总部—制造基地(或分支机构)”链条带动了全国其他区域的发展。

  报告显示,2012年北京218家上市公司在京外的1078家子公司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元。赵弘表示,北京上市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通过国有上市公司在全国的布局来实现。在北京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51%。国有上市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有垄断资源优势在全国布局,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通过高科技类上市公司在外埠布局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2012年中关村201家上市公司实现合并报表营业收入1.3万亿元,其中在中关村外收入超过1万亿元,占75.4%。而上海上市公司对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也很强,2012年上海202家上市公司在沪外的758家子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

  通过对上市公司分支机构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报告认为,北京与上海在带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北京上市公司辐射半径广,对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对京津冀地区的带动作用并不突出;与此相比较,上海上市公司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显著,但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